01_innovarad_figure_20190831_0836
2019 / 9 / 5

卡關許久,這堂課正符合我的需求!  

 

作者:台北馬階醫院 內分泌科 梁博智 醫師

 

 

01_innovarad_figure_20190831_0836 

 

圖片好像怪怪的,又不清楚原因。

 

常看到新思惟的課程訊息,其實每一次看到推出的課程,光看名稱都讓我想一個衝動立馬報名參加,但礙於住院醫師時期頻繁的值班與臨床 loading、犧牲周末時間、沒心情……等拉哩拉雜的理由,雖然看到朋友參與後的心得與成長,自己還是一次又一次的放掉報名機會。

 

但這次真的忍不住了,最主要是因為自己手上卡關已久的一篇 case report,在影像後製處理的部分,自己都覺得這樣的圖片呈現不太對,但又說不出是什麼問題、應該怎麼改,指導的學長雖很樂意討論,但對於影像處理和圖示技巧也沒有太多經驗。

 

 

文字易調,圖片難改。

 

誠如校長所言,文字的撰寫大不了英修處理,或甚至 editor 直接整段改寫,唯獨影像的問題,是最難用言語形容及修改,然而影像卻是決定 editor 考慮是否繼續閱讀下去的 first impression。

 

就收穫而言,這次學習的主軸當然是影像處理相關觀念與技巧。很認同蔡校長強調的一個觀念,editor 認定影像是高品質的呈現標記與解說,除了一部分是取決於相關領域的病理生理基礎,還有一部分來自於歐美根深已久的西洋繪畫背景文化,我想,這也間接暗示著一張圖為何被視為高品質的圖示結構,其實有許多的主觀認定與潛台詞。

 

很遺憾的,相關知識似乎並不常被提到或被師長糾正,只有相關領域的箇中好手,才有能力掌握。不懂其中的投稿者,就只能等待因圖不夠格而遭慘烈退稿的命運,卻又無從改變起。

 

 

原來這些都是新手容易犯的錯誤

 

但,在這次的課程中,蔡校長精簡的把這些概念都釐清,每一點都擊中我原先製圖的錯誤認知。例如,一個格放的起手式,就顯示出新手製圖者對於刪掉不相干的畫面易有太多的不捨,想留的理由很多,卻無法凸顯圖片中真正要表達的故事。

 

再者,光是標示記號這件事,在上課前就一直是讓我心中充滿無限問號的一塊領域,到底箭頭的細部形狀該如何才「正確」:尾多長頭多大、色調用黑或白或灰階、放在哪、指的方向為何……在我製作論文圖片時,就已滿滿疑問在心中,似乎找不到一個較明確的標準。

 

光是一個箭頭的問題都這麼複雜了,更別說其他林林總總的標示記號了。更厲害的是,蔡校長也解說了,透過重組 CT / MRI,如何讓圖片更能呈現出想要表達的重點、前後差異。

 

聽完後真是恍然大悟,且深刻感受到圖片對於一篇論文的重要性,相較於文本的論述文字如何優美、統計技巧、推論引用文獻如何鏗鏘有力。在 editor 的第一印象裡,一張品質好又有品味的圖,所能帶來的說服力和品質印象分數,可能超過文本所能給的。

 

 

稀少不是被接受的理由,具有意義才是。

 

我想,這堂課帶給我的,不只是圖示的技巧與實際操作經驗提升,會渴望學習圖 / 圖說的人,必定有部分在著手 case report 方面的投稿,蔡校長也點醒了我們「稀少」並不能成為一篇論文被接納的理由,「意義」才是。雖然殘酷但也是打從心底認同,這也才是 case report 的價值所在。

 

感謝蔡校長舉辦這麼豐富有深度的工作坊,對每位新進學子,或在學術上有心、期待更多精進的人,是極為珍貴的經驗分享與功力提升的課程。當我們學習後再向同事、學弟妹分享,相信對台灣醫療學術界,將有更加深遠的幫助與提升。感謝蔡校長創辦新思惟國際,這份教育家的理念與胸懷,更成為許多投身學術領域的台灣醫師的祝福。

 

 

最新活動